七夕乞巧节到底是什么?
以“巧”为核心的七夕乞巧节,其实就是一道道美味的“巧”都让人垂涎欲滴。以往的传说中,这一天的主角都是女的,她们纷纷聚集在一起,各个手艺的高手都以自己的手艺为由,在这里一一比拼,并将自己所能做出的最精美的作品拿出来,在此之上各自祈求“天娘”赐给自己更为心灵手巧的技艺。可惜“乞巧”这件传统的民俗活动却因众多的都市人把它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纠缠了一起,反而让这件原本就已很冷的“乞巧”这件事更添了几分冷漠的面貌。

“乞巧”拆开看就是“求巧”
古代女性靠织布缝衣吃饭,手艺好坏直接决定生活水平。所以“乞巧”更像职场技能培训,只不过加上了点神话色彩——比如拜织女星、比赛穿针引线。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后来加上的
可以说至汉代以前的中原民俗中,对七夕的神话传说与爱情的联系几乎是完全的空白。随着南北朝时期民间的节日活动逐渐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有机的融入其中,就逐渐在其中生发出浪漫的气息了。
南北方的过节方式差挺多
北方流行“吃巧果”,用油炸面食摆成花样;南方则用瓜果雕花、泡“巧菜”。
为什么说它是个“技术流”节日?
别看现在满大街卖玫瑰花,七夕最早其实是劳动人民的大型“技能考试”。古代没有职称评定,姑娘们只能靠节日比拼来证明实力。

比手速:穿针赛跑
以穿针为题的趣味小游戏,简单的动作却能淘出一群“巧手的冠军”!看看你手的巧不巧!最快把七根针穿完的就当“巧手的冠军”!。但令人诧异的是,这一看似简单的活儿却在光线暗的环境下却让人无比的抓狂。
借助手工DIY的创意,我们的生活不仅更有趣,也更充满了人文的温暖。最近这个以手工DIY的创意为主题的大赛的活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的淋漓尽致的体现
剪纸、绣荷包、编中国结——这些现在的手作市集项目,当年都是七夕保留节目。做得好的作品能当嫁妆加分项。
比玄学:蜘蛛结网算命
把蜘蛛关盒子里,第二天看结网密不密。密了说明手巧,稀稀拉拉的就……建议改行种地?
现代人还“乞巧”吗?
现在提起七夕,十个里有八个只会想到约会吃饭。但仔细看看,老传统其实换了个马甲活着。
手工艺的不断流行之际,不少手工艺者也开始以网红的形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将原本的工匠之美,变成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渐渐地也将手工艺的生存方式从传统的单一的工匠之路上走向了多元化的网红经济
直播间里教编织的小姐姐,本质上就是在“云乞巧”。只不过打赏代替了穿针比赛,点赞数就是新时代的“巧手认证”。
职场人偷偷拜“效率之神”
有程序员朋友七夕加班写代码,美其名曰“向织女乞求代码不出bug”——你看,内核还是求技能提升,只不过贡品从巧果换成了红牛。
幼儿园里的微型乞巧
基于老师的组织,小小的星星也就由一捏一捏的橡皮泥变成了小朋友们手中的璀璨之星,而家长的群里也随之“刷屏”了满满的星星的作品照。不管它的外表多么像外星的玩物, 但却保留了古老的仪式感.。
采用这一节日的各种表演和活动手段,我们不难看出它所传承的主要就是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的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厚的民俗底蕴
剥开爱情传说的糖衣,七夕真正传递的是对“专业精神”的尊重。不论是织女的纺织技术,还是现代人的职业技能,本质上都是对“把事情做好”的执着。
以至于当今的许多“艺术家”都把手艺作为生存的最基本的尊严,甚至比“名利”更重要
古代女性靠手艺养家,现在打工人靠技能赚钱。时代变了,但“凭本事吃饭”的逻辑没变。
浪漫故事里的现实隐喻
可想而知牛郎那一“逼婚”之事就更是深深的打了个冷战了,但更令人感慨的就是织女那一“每日纺织不辍”的坚持的精神啊——连神仙都要996了,还有哪个凡人能躲的了呢?
文化符号的自我进化
从以穿针为生的草莽之民到以键盘为生的白领精英,从那一盘蛛网的迷宫中占卜的巫婆到如今的KPI考核的管理者.。就像一块经年的老布料一样,每一代人的节日都在对传统的又添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