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历2025年12月1日,星期一【农】阴历十月十二【宜】嫁娶 纳采 订盟 祭祀 开光 出行 解除 伐木 出火 入宅 移徙 拆卸 修造 栽种 安葬 入殓【忌】破土 动土 安门 作灶 开市 交易【时】①丁卯时:5:00-6:59;②戊辰时:7:00-8:59;③己巳时:9:00-10:59;④庚午时:11:00-12:59;⑤辛未时:13:00-14:59;⑥癸酉时:17:00-18:59;⑦甲戌时:19:00-20:59;⑧乙亥时:21:00-22:59【冲】冲狗煞南
2、公历2025年12月10日,星期三【农】阴历十月廿一【宜】嫁娶 祭祀 祈福 求嗣 出行 出火 拆卸 开市 交易 立券 挂匾 入宅 移徙 安床 栽种【忌】作灶 塑绘 行丧 词讼 伐木 安葬【时】①乙卯时:5:00-6:59;②丁巳时:9:00-10:59;③戊午时:11:00-12:59;④庚申时:15:00-16:59;⑤辛酉时:17:00-18:59;⑥壬戌时:19:00-20:59;⑦癸亥时:21:00-22:59【冲】冲羊煞东
3、公历2025年12月22日,星期一【农】阴历冬月初三【宜】嫁娶 纳采 订盟 造车器 祭祀 祈福 造庙 安香 出火 出行 归宁 入学 入宅 交易 立券 求医 治病 修造 动土 竖柱 上梁 盖屋 起基 安门【忌】斋醮 伐木 作梁 安葬 行丧【时】①己卯时:5:00-6:59;②辛巳时:9:00-10:59;③壬午时:11:00-12:59;④甲申时:15:00-16:59;⑤乙酉时:17:00-18:59;⑥丙戌时:19:00-20:59;⑦丁亥时:21:00-22:59【冲】冲羊煞东
4、公历2025年12月29日,星期一【农】阴历冬月初十【宜】嫁娶 祭祀 祈福 求嗣 开光 出行 解除 入宅 移徙 纳畜 入殓 破土 修坟 立碑【忌】伐木 作梁 动土 安床 破土 栽种 造桥【时】①癸卯时:5:00-6:59;②甲辰时:7:00-8:59;③乙巳时:9:00-10:59;④丙午时:11:00-12:59;⑤丁未时:13:00-14:59;⑥戊申时:15:00-16:59;⑦己酉时:17:00-18:59;⑧辛亥时:21:00-22:59【冲】冲虎煞南
这些日子都是老黄历里闪着金光的好日子哦!就像小朋友挑糖果一样,结婚也要挑个甜甜的日子。我邻居家姐姐去年结婚,就是看着黄历挑的日子,现在每天笑得像花儿一样。她说结婚那天感觉太阳都特别暖和,小鸟唱的歌也特别好听。
听说12月1日那天就能邀请上一位“司命值神”的管家为我们把关,让新人的婚礼更加顺利也颇为有趣呵!这不,听说“司命值神”这一天就能为新人做媒,让他们的相见恨晚的缘分就这么“神”般的被揭开了。不妨就把那天的运势都给“抢”了个个平安吧,尤其是你家里有人属狗的那一天就更要小心了,何不顺手在自己身上戴个小的白玉牌,等于给自己“加个防护罩”似的。据说东南方的月光就能将新娘的美梦都照的清清楚楚,将新娘的美梦都带的栩栩如生,所以才将婚床就这样东南方的摆放了,而且新娘手中还拿着一朵红的玫瑰花,真真切切的将新娘的美好将美好的未来都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12月10日是个“十全十美”的日子,数字凑起来像在跳舞。这天结婚的夫妻会像熊猫和竹子一样分不开。不过属羊的小朋友那天要睡个懒觉,等太阳晒屁股了再出门。
12月22日适合办那种热热闹闹的传统婚礼,新娘子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来梳头发,窗户外头可能还有喜鹊在叫呢。记得不要在那天砍木头或者念经哦,要不然树爷爷会生气的。
12月26日好像大树把根扎进土里,婚礼也会变得稳稳的。要是家里有人属猪,婚车就不要往东边开啦,可以绕个圈圈走别的路。
才子佳人的好日子就如同一道道美味的家常菜一样,才有了“吃”才有了“美味”,才子佳人的好日子才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早上恰到好时的太阳也似一位新娘般的娇美,刚从东方的卧榻上起床时最是精神抖擞,尤其是在这最宜人的早晨里接新娘般的朝阳,自然是最开心的了。没必要下三点半就匆忙拜完堂,早早的把太阳都给晒没了似的,还是等太阳好好地晒了会再回家吧!。就像每个冰淇淋都有其独特的口味一样,每个人都生来就具有着一份特殊的“八字密码”。找了几个有经验的叔叔阿姨的意见之后,也算是找到了最该是我和他一起的那一天了.。
结婚是两个人手拉手开始新冒险,选个好日子就像带上超级护身符。不过呀,最重要的还是两个人要像小熊维尼和蜂蜜一样永远黏在一起!我表哥表嫂结婚时忘了看黄历,现在也过得开开心心的,因为他们总把对方的笑脸当成最好的太阳。
4天是2025年12月适合结婚的黄道吉日。民俗通提醒您,在查询结婚黄道吉日的时候,建议先看“日之忌宜”确定大致范围,再查“时之忌宜”锁定具体时段——日管“大方向”,时管“细节适配”,两者主从有序、互不矛盾。选择时请尽量避开您及家人生肖的“冲日”(如属狗者避开12月1日、属羊者避开12月10日、属虎者避开12月29日),减少民俗中的“相冲”影响。